找教練前,你可能誤會的 5 件事
你也許正站在一個分岔口:要不要換工作、要不要開課、要不要把一段關係談清楚。你上網搜尋了「教練」,看了許多文章與心得,甚至把幾個方案加入收藏;可心裡仍有一個問號,我到底適不適合?會不會期待錯了?會不會被催著做我還沒準備好的事?又或者,花了錢卻沒有改變?
先深呼吸。這篇文章想做的,不是把你「說服」成為某一種人,而是陪你把腦中那些交錯的聲音放下來,像把包包倒出來一樣,一樣一樣地看清楚:什麼是你此刻真正需要的支持,什麼不是。這篇文章我們會一起陪你把 5 個常見誤會放下,看完後,你會更清楚「我需要什麼支持」、以及「如何開始一段安心且有效的教練旅程」。
1)誤會一:教練會直接告訴我答案
很多人以為找教練,就是為了得到「該怎麼做」的標準解法,但教練並不是顧問,也不是幫你做決定的人。教練的角色比較像是一面鏡子,透過「提問」和「傾聽」,讓你看清楚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,把卡住的地方理清,讓答案從你心裡慢慢浮現。這樣的好處是,當情況變了,你還是有能力自己找到方向,而不必一直依賴別人替你決定。
💡 想一想:
你現在最渴望的,是「有人幫你決定」,還是「有人陪你找到自己的答案」?
如果是後者,那教練會是很好的夥伴。
2)誤會二:只要教練陪我聊聊,情緒就會好起來
教練的確會接住你的感受,陪你一起看見情緒背後的意義,讓你從低潮中找到下一步的力量。但教練並不是心理諮商師,如果你的情緒已經長時間影響到生活、睡眠、工作或人際關係,那會更需要諮商師的專業支持。
當然,有時候教練和諮商師可以同時進行,諮商師幫你處理內在的傷口,教練陪你把能量轉化成生活中的實際行動,兩者互相配合,效果會更完整。
💡 想一想:
你的情緒是偶爾低落,還是長期影響了日常生活?
如果是偶爾低落,教練可以陪你把感受轉成具體行動;如果是長期壓得你喘不過氣,先給自己一次心理諮商,會更安全。
3)誤會三:上了教練課,我就會自然而然改變
很多人第一次上教練課時,會覺得「好像開竅了!」但真正的改變,並不是只靠一場對話就能完成。教練會引導你找到方向、看見重點,但要讓它變成習慣,還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嘗試、調整和累積。進步往往不是直線,而是有時候快、有時候慢,有時候甚至會倒退一步,再前進。好的教練會尊重你的節奏,不會用速度壓迫你,而是陪你走出一條穩定、可長久維持的路。
改變是一朵需要時間的花。教練能提供陽光與水分,但花苞要不要綻放,是你每天的小行動、一點一滴的養分累積而來!
💡 想一想:
你願意在會談之間,為自己做一點小小的練習嗎?
不必很大,只要一個 10 分鐘的動作,都是在澆灌那朵花。
4)誤會四:我要等自己準備好才可以找教練
很多人會覺得,等我先把時間空出來、先有明確的計畫、先狀態穩定一點,再去找教練才不會浪費錢。但事實上,教練最能發揮作用的時刻,往往就是你還不夠清楚、甚至有點亂的時候。因為那時候的你,更需要有人幫你釐清思緒、分辨優先順序、找到可以先動的小步驟。準備好當然很好,但不用等到一切都到位才開始。教練能在你「還沒準備好」的狀態中,陪你慢慢整理出方向,讓準備的過程本身,就是改變的開始。
💡 想一想:
如果等到「完全準備好」才開始,會不會其實永遠都不會開始?
在現在的狀態裡,有沒有哪一件事,是你願意先嘗試或聊聊的?
你需要的,是一個完美的計畫,還是一個可以陪你摸索的夥伴?
5)誤會五:教練只適合職場或創業相關的事情
很多人聽到「教練」,腦中馬上聯想到的是職涯發展、業績提升、團隊管理,好像只有工作目標才需要教練。但事實上,教練對話能運用在生活的各個面向,包括人際關係、情緒管理、生活習慣、人生方向、甚至對自己的認識。
因為教練的核心,不是專精於某一個產業,而是幫你看清楚你真正想要什麼,並找到方法一步步靠近。無論你的主題是關於職場、家庭、健康,還是純粹想讓自己過得更自在,教練都可以成為那個幫你看見盲點、陪你整理思緒的人。
💡 想一想:
你現在生活中,有哪個狀態是想改變的 (不一定跟工作有關)?
如果有人能陪你一起整理、釐清,你最想先聊的是哪一個主題?
你對「改變」的想像,被侷限在工作成就上嗎?那如果改變可以發生在生活的其他地方,會是什麼樣子?
最後想對你說
找教練,並不是因為你不夠好,而是因為你願意給自己更多被支持、被看見的機會。改變不是一蹴可幾,而是在安全、被尊重的空間裡,一次又一次地看清自己、嘗試新的可能。
如果你看完這些誤會後,心裡依然有點不確定,那也沒有關係。你可以先從一場輕鬆的試談開始,去感受對方的風格、互動的氛圍,以及自己在那個對話裡的感受。也許,答案不會立刻出現,但你會知道自己離想要的狀態更近了一步。
願你在這段探索的路上,找到那個讓你覺得安全、放心、又能被輕輕推動的陪伴者,並在這份支持裡,走向更自在、更真實的自己。